第194节
作者:
伊人睽睽 更新:2024-05-27 11:47 字数:4821
晋王妃没有身孕的时候,将春华抓得紧紧的,因为晋王妃要做最坏的打算——如果一直没有,晋王妃必然就会认下春华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养。
但是晋王妃现在有了身孕。
如果生下儿子,那么嫡子和长子之间微妙的竞争关系……势必导致晋王妃对春华的态度发生改变。春华在晋王府的日子,恐怕不会那么好过了。
暮晚摇怔怔想了一会儿,却也没什么办法。日子是春华过的,她不能代替春华去嫁给她五哥,顶多在五哥耳边多提醒提醒,让五哥照看点儿后宅……所以当初,如果春华不用去做妾,那该多好。
想着想着,暮晚摇便更恨秦王。
而最近秦王那边也动作频频……因秦王被关禁闭的时间足够长了,长安城中军队调动的事让秦王不安,秦王最近估计要被放出来了。
暮晚摇当然使尽手段希望秦王多被关一段时间,然而七月份的时候,暮晚摇还是无奈地看着秦王被放了出来。好在这一次长达小半年的关禁闭,给秦王造成了很大影响,让他一时低调了很多,不敢再出风头。
秦王还专程来公主府和暮晚摇把酒言欢,说要与她暂时和解:“摇摇啊,我们本来就不是敌人。之前有些事是三哥对不住你,三哥现在专程来跟你道歉,你就不要在朝上揪着我不放了。”
为此,秦王送了大批珍宝来。
暮晚摇现在也确实拿他没太多办法,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秦王的和解。而同时,她心中也隐隐得意,在府上把玩秦王的道歉礼物时,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今日的地位带来的。
权势,权势,尽是权势。
这让她着迷不已。
她更加沉迷于参与政务,没有了男人,她变得比之前更热心。一心一意地为自己筹谋,朝堂背后,丹阳公主的话语权变得何其重要。而就是这个时候,夏容有一日,冷不丁提醒了暮晚摇一件事:“殿下,言二郎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暮晚摇正在看一本折子,闻言警惕:“你关心这个干什么?”
夏容:“因为奴婢前两日有个弟弟出生,奴婢忽然想起来,二郎是不是快要及冠了。”
暮晚摇怔一下,说:“他十月中旬生辰,到时候就及冠了。”
夏容:“那二郎到时候能回来么?”
暮晚摇不悦:“当然能回来了!他是赈灾,又不是住在蜀中了。蜀中再怎么难,熬过九月就熬过旱季了,他再热心,也没必要再在蜀中待下去了。”
夏容的提醒,让暮晚摇若有所思,同时兴奋起来。暮晚摇扔下折子,起身踱步,喃喃自语:“男儿郎的及冠礼多重要啊。加冠后,这才是真正长大成人了。他父亲不能来长安,我作为他的……嗯嗯,就应当帮他操办。”
她偏头想了想:“我应该去找刘相公商量下。”
刘相公是言尚的老师,言尚要在长安加冠,肯定是要刘相公这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为他加冠的。暮晚摇心中雀跃,想自己一定要和刘相公好好商量,给言尚一个惊喜……他恐怕根本不觉得自己的及冠会有人在意。
暮晚摇行动力强,才有这个意思,便招呼也不打,直接驱车去了刘相公府邸,去找相公商量事情。
公主突然驾到,刘府仓促接待。暮晚摇下马车入刘府中时,竟是刘若竹急匆匆来迎。这几个月,因为刘若竹的死缠烂打,暮晚摇对这位小娘子熟悉了很多,观感好了很多。
于是见到刘若竹时,暮晚摇还噙了一丝笑,向刘若竹点头致意。然而目光转到刘若竹身后,看到一个身形颀长、长相斯文、还隐隐有点眼熟的郎君,暮晚摇就怔了一下。
那郎君向她行礼:“臣翰林院学士林道,向殿下请安。”
暮晚摇想起来了,这个人在她主持文斗时在翰林院弄了个类似说书的,和她打擂台,把她气得半死。
暮晚摇不悦:“你怎么在这里?”
刘若竹在一旁笑吟吟:“我从东市买的那批书有些失真,还有些是失传的孤本,还有些是后人杜撰的。我一个人整理不过来,林大哥就来帮我。林大哥的学问好,有他帮忙,我们这几个月,已经整理出了许多书。待全部整理好后,我们便想摘抄出来,送去弘文馆,供天下士人都能读到。”
林道在一旁点头:“刘娘子救下的这批书,确实极为重要。可惜我原本想捐去翰林院,她却想送去弘文馆。”
刘若竹红脸,不好意思道:“反正是要让更多人能够看到的。殿下若有兴趣,我们也向公主府送一些?”
暮晚摇含笑:“哪能只让你们摘抄呢?我派些人,帮你们一起抄书吧。”
她从二人身边走过,闻到二人身上的墨香,想来他二人之前就在书舍中忙碌。刘若竹跟上暮晚摇,带暮晚摇去见自己爷爷。暮晚摇回头,见林道跟在刘若竹身后……她目光闪了下,忽觉郎才女貌,原来是应在这里了。
暮晚摇问刘若竹:“你整理完这批书,又要做什么呢?”
刘若竹轻声:“世间有许多已经失了传的书籍,我都想一一补回来。可惜我人力卑微,又是一女子,不知此愿如何能成。”
暮晚摇随口笑:“这简单。你嫁给愿意陪你一起做这种事的夫君就好了。和你一起收集这些,整理这些;陪你四处游走,访古问今,和你一起来保护这些失传的文化……”
刘若竹骤然红脸,尤其是暮晚摇当着林道的面上,让她一下子结巴:“殿、殿下这是说什么!怎能突然说这种话!”
她有些慌地看身后的林道。
林道对她笑一下,让她脸更红,心虚地别过目光。
刘若竹:“我、我去帮殿下看看,殿下想要什么书……”
暮晚摇慢悠悠地摇着羽扇:“你随便挑吧,反正我就一个人看而已,不能像你一般,有人陪着你,红袖添香,志气相投……我们言小二,可是不好这些的。”
她亲昵地唤一声“言小二”,刘若竹已经习惯公主这种时不时的炫耀和提醒她远离言尚的风格,闻言只是抿唇笑了一下,倒是林道若有所思,心里猜言小二是谁?
莫不是……言素臣?
温文尔雅的言素臣和这个骄横的和过亲的公主殿下么?
有趣。
-----
暮晚摇在长安与刘相公商议言尚的及冠礼时,言尚在蜀中的赈灾,则进行得分外顺利。
顺利的……近乎诡异。
他到蜀中后,先去益州,也称蜀郡。益州是剑南这边极为富饶的州郡,然而大旱就发生在剑南。益州的官员非常配合言尚,言尚要求什么,这边的官员就安排什么。
益州这边的灾民没发生什么大事,既没有闹事也没有叛乱,朝廷发粮,他们每日排队来领。言尚怕这些官员从中做什么,他亲自在旁监督,也没出什么问题。而益州这边的太守县令各个称自己爱民如子,绝不敢忤逆朝廷,阳奉阴违。
言尚暂且信了他们。
之后离开益州,再去其他几个重点的县。这一次,便不像益州那样灾情可控了。在这些小县中,言尚作为从长安派出的官员,地方上这些小官自然热情招待。而言尚同样如在益州时那般监督他们赈灾。
只是这一次百姓们排队来领粮食时,言尚便发现粮食中掺杂了沙子、石子。
每日布施的粥也掺了极多的杂物,多水少米。
言尚于情于理都要过问,官员们也是哭嚎自己的不容易:“郎君,您从长安来,没见过灾民,不知道我们的不容易。受难的百姓们太多了,我们多掺杂些杂物,能够救更多的人。只要没有人饿死,就好了。艰难到了这一步,救更多的人才更重要。”
对方显然将言尚打成是不知民间疾苦、不懂地方官难处的上等官员。
哪怕对方的品阶真正论起来,是高于言尚的……然而官员和官员也有区别,长安官,就是地位高于地方官员。
言尚面上接受了他们的说法,回身时,他和自己的小厮云书说:“粮中掺杂物,这种现象背后,有两个数可能出错了。
“一个是仓库中的粮食数量,很大可能出了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是百姓的数量……与实际情况对不上。”
云书不解:“我们有这里百姓的户口记录,每日来领粮食的名额都有记录……怎么会对不上?”
言尚低声:“我也不知。只是说有这种可能……这件事太过顺利了,背后的线,可能埋得很长。但也许是我多心了……无论如何,查查再说。”
云书:“若是他们真的欺上瞒下……”
言尚叹口气,没再说话。
-----
百姓中大部分成了灾情的受难者,但也有不受难的。
比如豪右,比如世家。
蜀中这边没有什么大的世家,真有世家,也不过是刚刚摆脱了豪右的那些人家。这样的人家,查起来比查世家容易多了。言尚和自己的人私访民间,轻而易举看出这样的几家,背后都有人供粮,他们并不缺粮食。
云书拿着他们查出来的,说道:“这些人家都是自己跟外面商人买粮的,粮钱比市上是贵一些……然而这也无可指摘。总不能不让商贩赚钱吧?”
言尚叹气:“商人。”
夜里书房中,云书见言尚沉默,便抬头:“郎君怎么了?”
言尚手搭在额上,轻声:“云书,你可知为何我们一直抑制商人坐大?明明他们只是赚钱,我们为何要不停地贬低他们的地位?商人重利,官员同样重利。官商一旦勾结……实在麻烦。”
云书一惊:“郎君是怀疑,他们拿着赈灾粮做文章?”
靠着书案,看着案上摊着的纸页,想到白日时问访的那些百姓……言尚声音平静:“如果只是这样,我还能应付。我怕的是更多的……我怕整个蜀中,都在做这种事。我更怕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默许这种事。
“如果牵扯的官员太多……法不责众,我该如何?”
云书不语。
听言尚语气平淡,但是跟着郎君这么久,他已听出郎君语气里有一丝怒了。云书暗自咂舌,想竟然能让郎君这般好脾气的人发怒……这些官员,确实厉害。
第109章
蜀中, 言尚先对各大世家施压。
他以中枢下派巡察的官员身份, 强行要这些不缺粮财的世家上缴粮草,无条件供官府赈灾。
正常情况下, 当官府仓库不够, 都会要求这些世家出钱出力。然而言尚这一次实在过分,他竟是要缴对方八成以上的粮食。这样的粮食缴上去, 世家本身日常都要受到影响。
世家便派人来当说客,说自己的难处,说并不是不愿为国分忧, 而是官府要的粮食数额太大, 世家实在缴不出来。
然而言尚态度坚决,压根不容他们置喙。
连续三日,不同的世家派人来找言尚。最后,他们还请动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长,并当地官寺中的两位司马,来恳求言尚不要这么过分。
夜里, 几人在言尚的书舍说得口干舌燥,见那位年纪轻轻的下派朝廷官员只是喝茶、批公务, 根本不搭理他们,他们暗自心中带怒,心想是谁说这位官员看着年轻,好糊弄,好说话?
他们请来的老族长咳嗽起来,老人家咳嗽得惊天动地, 让站在言尚身边磨墨的小厮云书看过来。
云书过来请老人坐下,端茶递水缓解老人的咳嗽。而云书的主人,言尚也终于从那堆积如山的公务后抬起了脸,关心地看过来:“老人家若是身体不好,不妨早早回去歇着。些许小事,不足挂心。”
老族长一下子火气上来,将拐杖敲得“笃笃”响:“些许小事?不足挂心?!”
言尚温声:“不然呢?”
老族长看对方温雅秀气,是读书人的样子,便忍不住苦口婆心:“言郎,我等知道。你是为赈灾而来此地。不然我等这样的贫寒之地,如您这样前途远大的京官,是根本不会来的。言郎自来在长安做官,见惯了长安世家那等滔天富贵,自然不知我等这样的艰难。”
言尚不置可否。
对方见他没打断,便认为还有希望,说得更加动情:“说来惭愧,我们自己封自己是世家,但是出了益州,天下哪个世家承认我们?都说我们是豪右出身,没有家底。我们也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去学经,去做官……就为了真正能跻身世家。
“所以言郎可能初来此地,觉得我等富饶,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老老实实在益州百年,从未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啊。也许一些不懂事的百姓在言郎面前说了我们什么,但那都是错的,我们和百姓……”
言尚打断:“我此次为赈灾而来,不是调解你们和百姓的矛盾。老伯大约不需跟我说这些吧?”
老族长愣了一下,见言尚态度和气,便将话说了回去:“也是,也是。赈灾重要,赈灾重要。我想说的是……言郎,您一心为百姓着想,是个好官。但是您也得给我们活路啊。难道我们倒了,就能养活益州了么?益州是很富饶……但益州何其广,我们这样的荒僻县城,真的不如郡都啊。
“言郎若是非要强行征粮,就是逼死我们!老夫今晚也不走了,直接撞死在郎君门前,以示决心!”
说着这老头子就站起来,颤颤巍巍就要娶撞柱子,屋里的一众年轻人连忙来拦,连连说着“郎君定不是这个意思”。言尚也被这个老族长吓一跳,从书案后站了起来,过来查看。
老族长老泪纵横,拉着言尚的手,不断哀求。
言尚叹口气,问:“你们真的出不起这个粮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