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心态
作者:
花不乖 更新:2024-05-23 19:42 字数:2173
“到时我看她能做上多少活儿,让王小六给些工钱,哪怕两吊也好啊。”
一吊钱,一天才几文,到底是半个劳力呢,不说十文钱,五、六文总要有才是。
而她说两吊,那就超出了,将近七文。
自然,这是保守的,若到时李如意真能顶上林绣儿一半,给三吊钱也是应该的。
既然决定用人,当天吃了早饭,刘秋就赶驴车回去了。
柳青青没什么东西送,就拿了一只烤鸭、一只熏鸡,让舅舅带了回去。
毕竟都是亲戚,又是大正月的,工钱还不高,就要人家的闺女来干活,哪能随便一句话就行呢。
再者,如今李家卖糕点,到底卖了多少,柳青青是不知道,但大概行情是算得到的。
一天只要卖掉五百块糕点,就是五吊钱,这不是指集日,她相信李家不会只在集日去卖糕点的。
只是眼下还没开年,没去做生意罢了。
李家完全可以去衙门办一张移动摊照,这样每天都可以赶着驴车满镇子转悠了。
而刘家不再做糕点去分割李家的糕点生意。
刘家人手里有手抓饼,但平时也要帮柳青青这边忙,人手也不够,因而,只在集日去就行了。
手抓饼贵,卖一个顶几个糕点呢。
还有蛋糕生意也在自己手中,所以,他们不用每天去辛苦,十天不开张、开张吃十天便是。
中饭前,刘秋就回来了,带来了穿着粉紫色新袄挽着包袱的李如意。
“青青姐!过年好!”
李如意一进厨房就朝柳青青敛手行了半礼,十分开心地拜起年来。
正月初二,柳青青去外婆家,是有去给李家外公外婆拜年的,不过只坐了一下就回去了外婆家。
李如意去了她的外婆家,并不在家,因而,这是她们的新年第一次见面。
李如意的性子是个活泼的,既比大家小,又到了能干不少活儿的年纪。
因而,她一到,厨房里都变得热闹起来,这里帮下忙,那里帮下忙,做不好时急着直嚷嚷。
这时候正是高峰期最忙的最后一波,柳青青也没空指导她,只能交代她做一些小事儿。
去准备中饭。
李如意和林绣儿负责做中饭,柳青青和刘月儿集中把这一批炸豆腐做出来。
之后,刘月儿也去帮忙做饭,柳青青负责剩下的任务。
若非默契配合,她们的厨房早乱了。
就连外婆也会在最忙的时候,过来帮着做菜呢。
小姐妹们就负责带着小的了。
等吃了饭,准备下午打包的订单时,柳青青才开始教李如意做红豆糕,这个豆沙都是先做好的,按模具就好了。
这样的糕点,可不像早期的绿豆糕、红豆糕、水糕那些,不用刀切,是直接上模具压制成型的。
家里小姐妹.力气还小了些,做不了几个会累,而且做得不好。
所以这个一直是林绣儿在做,刘月儿再不时过来搭把手。
刘月儿就是在两边帮忙的人,而磨豆粉、剁肉馅,有小兄弟、有乔喻凌、有外公、有舅舅。
都来帮一帮,但他们又有别的事情。
就像小兄弟,马上要开学了,不可能继续让他们在厨房里。
但柳青青说了,每天早起二十斤豆粉,交给他们来磨。
家里的小手磨早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了,奈何过年生意当时也没在意。
等到在意时,过年了,现在只能分散人手慢慢磨,等开了年,立刻去石场再买一个大磨和一个小磨回来。
这样,小兄弟能同时各自分担十斤豆粉,所花时间能省一半。
但大磨也还是手磨,因为没地方放了,如果还不够用,再考虑换一个架推拉杆架子的大磨。
反正他们做的是吃食生意,多几个磨并不算闲置。
而小手磨,也考虑到家里的小少年有用武之力。
虽然家里有驴,但要赶驴拉磨,得有个宽敞的屋子,光院子不行,雨雪天气就不方便。
对柳青青的想法,大家自然不会反对。
现在就等十五元宵节过了,石场开门做生意。
第二天,李如意就能积极上手,跟着林绣儿做红豆糕。
有了她的加入,刘月儿就可以专心在炸豆腐这边帮柳青青,让柳青青有了喘气的时间。
而柳青青又在思考新的糕点了。
她厨房里负责的只有这两样,其它小糕点,是从镇上每天赶早送过来的。
镇上糕点铺子的生意还没这里好呢,毕竟来到这里,好像不吃些糕点,都对不住自己来这一趟似的。
实在是,来这里不只是吃饭,也为赏景、闲坐,感受这山野间清静的风景,所以糕点,就比镇上茶楼还要更有存在感了。
但从第三天起,客人就渐渐转少了,毕竟第一天,是大家闷了几天之后爆发的结果。
之后,也有县城来的客人在客栈留宿之后,在镇上也逛了逛,歇歇又再过来。
之后,依然有拖家带口过来游玩的,但普通散客也多了不少。
然而,散客的消费力,显然没有拖家带口一大群人过来的大户人家,那么强大。
有了之前高盈利的人,此时心里落差便有些大。
比如王小六。
王小六几乎每天送走客人之后,都习惯性过来乔家厨房坐一坐、吃点东西、喝杯热茶,说一说经营情况。
自然,也会试探柳青青新的生意点子。
“谁还能一天吃成胖子了?就算你一天吃撑了,也不可能天天撑着,这情况不是很正常嘛。”
柳青青的心态却要比王小六好得多。
反正酒楼经营情况如何,她也没亲眼见着,但厨房里每天都那么忙,她却是深有体会的。
转眼正月十二到,一大早,柳诚、刘长喜就神情有些激动地站在柳青青面前。
“嗯,很精神,去了村塾低调些,别让人觉得你们仗着自己多识几个字,就嚣张自大,读书可不是一件大意的事。”
柳青青笑看着两个穿上了薄棉袄的少年,一个腊月二十八刚满十二岁、一个三月初二将满十一岁。
早就过了启蒙的年纪,但柳青青通过这半年来对他们的教导,知道他们并没分散读书的心思,每天都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