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鱼鹰小舟
作者:
夏侯龙城 更新:2024-05-19 23:37 字数:2273
这就更好笑了。
作为一个歌手,能不小心把嗓子给唱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对自己的嗓子承受能力了解不够,为什么对自己嗓子了解不够?因为平时的训练根本就不够多,歌手的嗓子,正如武林高手手中的兵器,不习练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对其了如指掌。
人家平时刻苦训练,嗓子哑了一次又,在这一次又一次练哑了嗓子的过程中,所谓久病成良医,精确的摸到自己嗓子的极限,知道练多久,声调飙多高,会伤到嗓子。
因此,别人昨晚也练歌了,没伤到嗓子。
而你因为平日训练不够,没弄清嗓子的极限,因此一不小心就伤到了嗓子。
然后,你可怜兮兮的跟评委老师说,我昨晚练的太认真了,不小心伤到了嗓子,老师们能不能给个机会。
如果给你机会,对于那个平日练歌练哑了嗓子一次又一次的人,是否太不公平。
为何你嗓子哑了,别人嗓子没哑,因为你不知嗓子极限,而别人知道嗓子极限,因为你能力就不别人强。
所以,今天比赛,你嗓子哑了,唱不好歌。
那正好,淘汰的就是你们这些唱不好歌的人,管你什么理由。
规则是怎样,按规则办事,就是最大的公平,不管以何种理由破坏规则,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法为铁律,不可稍偏移半分。
夜还早,不知明日赶路,傍晚扎营时,于扎营之地,五里以内,是否还能遇到河流。
而且,其实晚上,拿着火把一样可以捕鱼。
鱼塘李孟羲很熟悉,小时候外婆家门前就有鱼塘,每天早上的时候,塘里的鱼群都游在水面上,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而当太阳升起,鱼就潜入水里不见了。
李孟羲猜测,可能是因为光线的原因,鱼的眼睛受不了强光,所以当太阳高的时候,鱼潜到深水了。
也可能是太阳毒辣的时候,水面被晒得很热,上层的水被晒的很热,鱼呆着不舒服,于是潜到水底了。
不管是哪种原因,晚上要是撒网捕鱼,说不定效率更高了呢。
李孟羲对网鱼之事,极感兴趣的。
当李孟羲说到,白日鱼蛰伏,晨晚鱼露水之时,刘备关羽皆讶然。
“当真如此?”关羽问。
“额,大抵如此。”李孟羲回到。
可能跟鱼的种类也有关吧,反正小时候外婆家的鱼塘,早晨起来,鱼都浮在水面了。
连夜捉鱼,或许可行。
关羽想了想,“岸旁水浅,若乘舟至河水中央,再撒网捕鱼,则鱼获更多。”
听关羽这么一说,李孟羲不由瞪大了眼睛,的确啊,站在岸边往河里撒网,能捕捞的范围就那么一点而已。
要是有个小船,在水面走,说不定见哪里有鱼群了,还可以把渔船悄悄划过去,一网朝鱼窝里撒去,网获众多。
“可舟船太大,轻小如竹排,以我军车马,亦难自带。”关羽摇头说着。
关羽也想到了做一些小船,每日捕鱼队带着船去河流上捕鱼,岂不便利。
可关羽也想到了运力问题,就算马车有空闲,可马车也装不下哪怕最小的船。
关羽认为船太大,车拉不动。
而李孟羲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李孟羲比关羽稍懂技术。
真的有能被车拉着走,甚至被人扛起就走的小船。
李孟羲想到了一种很小的鱼鹰小船,何为鱼鹰小船呢,是一种船体成h形的船。
这种船,是两个小的船体中间用杠子连起的,两边的船体加中间的木杠,刚好就是h型的。
这种船李孟羲见过,可以说,这种鱼鹰小船,简直是能做出的的结构最简单最轻的船了。
捕鱼人捕鱼的时候,小船放进水里,两只脚分别踩在两船体上,左右两个船体,船舱形状和香蕉类似,船舱又窄又深,人踩上去,两边的船体半陷入水中。
小小的鱼鹰小船,其浮力也就顶多能承载两个人的重量。
可以说,鱼鹰小船是同等浮力下,船体最小重量也最轻的船了。
一个鱼鹰小船,重几十斤而已,一个成年人扛着走一天都没得问题。
鱼鹰小船精巧的轻量船型,正适合义军当前。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鱼鹰舟相关告诉关羽。
关羽听完,目露迟疑。
就是最小的独木舟,车也放不下啊,而且独木舟人还不能站的上去,不能用于捕鱼。
李孟羲说的鱼鹰小舟,不仅一人能扛的动,一人还能操舟,还能站在舟上撒网捕鱼,关羽有些不信。
“这样,待我明日,去找木匠营,把鱼鹰舟做出来,便了一看究竟。
择时不如撞时,两位稍等,我去木匠营,去去就回。”
说完李孟羲便迫不及待的走掉了。
“俺也去!”弟弟在后边追。
李孟羲风风火火的样子,刘备不由摇头,“走,云长,你我同去看看。”
——
李孟羲到了木匠营,在热火朝天的木工工地,从人群中找到了鲁犁,李孟羲拉着鲁犁,就跟他说鱼鹰舟的构造。
李孟羲噼里啪啦讲了一通,鲁犁脸色迷茫。
见鲁犁如此,李孟羲不得已,抽出腰间的短刀,在地上画了鱼鹰舟外形。
要说,李孟羲画简图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可是,图画完之后,鲁犁还是看不出这个奇怪的玩意儿,怎么就是船了。
完了,沟通终于出现问题了。
之前拜托鲁犁做车轮什么的,都还算简单,沟通起来没多大问题,现在的鱼鹰小舟,复杂了一些,抽象了一些,沟通起来,难度很大。
由此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了方便和规范,出现了三视图,三视图能完美的表现出立体结构的全部外形特征。
现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能看零件外表看不懂是什么,但一看三视图,就能看明白了。
而且,一个零件的三视图,给任何一个工程人员,受过正规教育的工程人员全都能看懂。
很厉害的是,一副三视图,拿到全国几百万受过正规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看,这几百万人,全部,都能看懂。
三视图和工业标准规范化,意义重大。
试问大汉的工匠,一个工匠能否把自己要做的东西,完全给千里以外的另一个工匠将明白呢?
不太可能。
而如果有三视图,这两个工匠又都懂三视图,沟通就不成问题了。
甚至不用沟通了,一纸书信,把三视图寄几千里寄过去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