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第46节
作者:
大江流 更新:2024-05-17 03:03 字数:4563
他们厂长现在就说要赶超美国,他们都觉得可信!
许如意接着往下说:“二分厂的名字留下来,日后给机床厂用。”
“三分厂就是红星装配厂,主要生产收缩推车,本来我是想直接生产户外用品的,但目前从秋交会的反馈看,收缩推车不仅仅是户外在用,很多地方都可以使用。”
许如意趁机跟大家通报了一下如今还在展览的秋交会三期的好消息:“张美义和李远征今天刚刚打了电话回来,又有两位外商订购了咱们的推车,一共是3万台!”
这数量肯定比不得前几天的,可谁会嫌卖的多呢?
更何况,这也说明了,他们的推车客户,不仅仅是二期的日用百货,三期的服装箱包也需要的。
借此,许如意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当初我跟钳工项南开师父当初也商量过,除了收缩推车,我们还可以做儿童推车,婴儿推车,老人拉车,甚至是医疗推车,推床、工业推车等,目前看,这是可行的。”
上次许如意跟项南开说的时候,他就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推着而不是抱着,现在有了收缩推车做例子,燎原厂的人终于懂了一点——原来仅是提供方便,就可以卖这么多货?
这是一直在为生存努力的他们从来没想到的方面,也是震撼最大的。
现在许如意再说这些未来的产品,他们已经学会了去想,这些东西能不能提供方便?
可以,就是好卖的。
所以大家非但没意见,还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要是都推出来,明年的广交会,他们燎原厂又得放高炮了吧。
许如意提议:“不如就叫红星手推车厂,而户外产品,则全部放在四分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木艺厂。
到时候总厂搬走,木艺厂跟这边合并,大概会有30亩地左右,可以生产户外桌椅,还有我们这次匆匆做了个样子,没制成的户外天幕和帐篷。”
一口气说完,许如意也口干舌燥,喝了一口水问:“你们觉得怎么样?”
郭培生第一个表态,“我同意。”随后,其他人也都表了态。
分厂的事儿就定了,大家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他们和木艺厂、红星厂这样的关系,在这会儿称之为转让,所以在合并之前,需要进行审计,红星厂设备多,占地广,速度自然慢一些。木艺厂人少,没什么设备,审计的就快很多。
所以,等着大家都散了,许如意就端着茶杯去了老厂长郭培生那里,关了门跟他抓紧商量:“老厂长,咱聊聊谁去当厂长的事儿吧。”
说这话她都觉得郁闷,你听过谁家厂子啥都不缺,缺领导吗?
燎原厂现在就面临这个窘境。
这也不是燎原厂跟别的厂不一样,就是不提拔人。
事实上,燎原厂和如今的红星厂有相似之处,当初出事之后,分管生产和分管销售的两位副厂长就调走了,还带走了一位办公室副主任,一位技术科副科长。
外加他们本来厂子就小,科室配置不全,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郭培生显然也考虑过,“木艺厂那边,我兼任着,来回跑跑,红星厂那边,1200人的大厂子,谁都压不住局面,只有你去。你带四个人,徐磊、邬汇雍、徐长海还有一车间主任蒋成玉,等着一切都顺利了,你再提个厂长上去。”
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可只能管一时,人才储备不够,以后总不能都让他俩管吧。许如意就把酝酿了许久的事儿提了出来:“我想鼓励职工以及子弟读书,上大学。”
上次她在书店,她跟向学的张美义说肯定有,但那会儿燎原厂刚刚能发上工资,账面上一共几千块钱,根本没有余力做这些。
但现在不同了,他们有这个条件了。
许如意说:“我已经打了报告,跟市局要毕业生。不过我认为得两手抓,咱们厂自己的职工和子弟,也得有进步的渠道。”
“就跟当年厂里定向培养我一样。我知道很多厂子都有自己的职工大学,咱们现在还没这个条件,我就想办两种补习班。”
郭培生已经听进去了:“哪两种?”
“一种是普通的夜校,面对职工和子弟的,想要考大学的,鼓励他们考出去,学的都是语文数学化学这些。
一种是速成补习班,面对现有职工的,分两部分,一部分学的是销售管理会计这些,一部分是焊工、铣工等职业技术,都要请大学的老师来上课。”
“大学考上了,就给奖学金。速成补习班每期优秀毕业生,会计管理这方面的,就分配到各厂的相应岗位上工作,焊工铣工这些,在厂里设置技工等级,跟行政等级挂钩,按级别发工资,计入考核。”
郭培生都蒙了:“怎么个挂钩法?”
许如意简单举了个例子:“譬如中级技工对应科长,高级技工对应副厂长,工资标准要一样。”
其实许如意这说的就是后世的走行政和技术两条路线,郭培生也听出了这样做的好处。
最了解燎原厂的,肯定是本厂的职工,这样培训上岗,快速地解决了他们缺乏人才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让职工有希望。
这年头工人和干部是有身份区别的,工资也不一样。
以工代干这种事,向来机会都很少,而许如意这个培训,等于人为填平了这个沟壑,就敞开了机会,告诉大家:这是透明的。
你能当干部就当干部,愿意当工人就当工人,都能挣钱。
想都知道,厂子里会积极成什么样?
就是夜校这事儿,郭培生问许如意:“也是跟你一样定向培养吗?”
许如意摇头:“定向培养限制太大了,就是资助,他们想飞多高飞多高,回不回来都行。”
郭培生还是很守旧的,“能考出去的都是人才啊。”
可不是吗?许如意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她毕业成绩那么好,如果不是定向培养,怎么可能回要倒闭的燎原厂?
许如意却劝他:“厂长,想留下的自然会回来,不想留下的,怎么也留不住。而且我们种好梧桐树,什么样的凤凰引不来呢。您想想,几十年后到时候,燎原厂子弟满世界开花,您骄傲吗?”
郭培生可从来没想过几十年后的事儿,他一向是闷头干活的人,可被许如意一提,想到那会儿燎原厂不知道做的有没有省里的钢铁厂这么大,他们的职工不缺钱,孩子们都有出息,怎么能不欣慰呢。
终于点了头。
培训这事儿,许如意只是拿出了大致方向,细化还是由办公室来,邬汇雍的速度快得很,很快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定了后,发了通知。
一时间,燎原厂这边都沸腾起来,那个夜校,除了张美义和了了几个人,职工们反应倒是一般,可子弟也可以读啊!
那不就是说,想考大学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补习,还给书本费?这年头还没计划生育,谁家没几个孩子啊!
但凡有孩子上学的,直接说:“正好我还不知道怎么帮她,以后就让她来夜校读书。”
至于培训更是让人心动,岂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拿高工资?
厂里的年轻人和老人则就分了两个阵营,老人们都觉得自己岁数大了,那些新奇的玩意学不了,可专业技术能提高啊,没看上面说的吗?评上了厂里的中级技工,等于科长呢,谁不想多挣点。
年轻人更激动,燎原厂要扩大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办公室、财务和供销科都是好地方,肯定缺人,谁不想坐办公室?
那就学呗。
别说不行,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更何况,本来大家还担心,厂子突然变得这么大,他们这些老人会不会被淘汰,如今许如意告诉他们:不会,你们只要努力,就能更上一层楼。
一时间,厂子里白天干工作,夜里搞学习,用张红的话说——“俺们一家到了晚上都看书,不知道的,还以为俺家都是文化人哩!”
连邬汇雍都来笑着跟许如意喊忙:“哎呀,这些人也真是的,一说报名哗啦啦全过来了。你看看!”
许如意低头一看,好家伙,夜校本厂职工包括张美义在内报了十五名,可孩子们报了47名,显然是个大班级。
至于培训班,管理会计这些,报了82名,焊工这些技工更多,报了142名。
整个厂子大部分都动起来了。
居然上面还有邬汇雍他们的名字,用邬汇雍的话说:“你不说老师都是专门搞这个的吗?咱是社会大学,也上上正统大学的课!”
在轰轰烈烈的学习氛围下,木艺厂很快审计完毕,占地10亩,固定资产15万,职工145人其中包括领导7人,燎原厂将这15万补偿给燎原县后,随后郭培生就带着王川华入驻。
户外桌椅并没什么难度,略微整改,投入了生产。
红星厂那边审计的慢一些,许如意趁机将马上要推出的小型锅炉跟技术科再核对了一下,开始生产样品。
而锅炉报对于燎原厂的第三期追踪终于要面世了。
第二期姜红着重写了许如意如何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拿下了整个市大部分的整改锅炉的项目,那一系列手段,真是脑袋动的快,思想放得开,技术又厉害,想的还全面。
这会儿的人可没读过爽文,他们就知道,看许如意干事儿咋这样舒坦呢,简直就跟大冬天泡在了热水池子里,每个毛孔都冒汗一样的酣畅淋漓。
自然,对第三期都是翘首以盼——上期说许如意要参加秋交会,都想知道,她又弄出什么大动静来?!
锅炉报周二出刊,所以周一付印,这期姜红不用跟印厂,所以留在了办公室。
没想到到了下午,门卫就过来敲门:“姜编辑,有位老大爷,说是咱们的读者,来找您的。我给带进来了。”
姜红抬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样子得有80岁了。
见姜红第一眼就说:“姜编辑,打扰你了,我就是在家里实在是等不及了,所以想过来问问,燎原厂去广交会成功了吗?”
这会儿报纸的影响力巨大,很多读者会写信给报纸,对上面的内容发表意见。燎原厂的事情开始连载后,他们光信件就收到了上千封,电话更是收到了几十通。可没想到,居然有人追到了报社里?
姜红立刻说:“成功了!”
一听这个,老人家就笑了,“那就好那就好,我和我老伴担忧了好几天了。”
姜红又说:“那我这里有样稿,我拿给您看看?”
谁料老大爷居然摆手拒绝了:“不用不用,我要等明天跟老伴一块看。”说着,居然就要下楼去了。
姜红那个羡慕啊,连忙上前扶着,边走边说:“你们感情真好,”她还打听呢,“大爷,你们都是锅炉行业的吗?”
大概是燎原厂成功了,大爷这会儿特别高兴,聊兴也高,“不都是。我是清大退休的,搞机械的,她是锅炉研究所退休的,她是锅炉行业的。也因为这个,一直订着你们的报纸。我平时也就跟着看看。”
“自从两个月前,看到你们的追踪报道,我们就对燎原厂很感兴趣。她认为燎原厂基础差,小许同志就算解决了漏点问题,也于事无补。我不这么想,我认为,小许同志非常全面,她有这个能力力挽狂澜。”
姜红本以为他们是感情好,没成想居然还有分歧,就问:“那现在呢。”
“后来我们俩就打了个赌,谁输了啊,谁拿一个月报纸。”老爷子笑眯眯地,“小许同志上个月干的就很好,有技术还会动脑子,我就赢了。这不,我今天再来问问,继续扩大战果!”
姜红:……
她想多了。
不过盼着的人可真是不少,第二天一大早,京市锅炉厂的江浩起的比平时要早多了,今天可是锅炉报要出刊的日子。
原先他们就是想看看又曝光了谁,又有什么新技术。
可现在,他们要追更!
这可比看别的要急切地多——谁能想到,一个锅炉厂能搞出这么多花样来呢!还能有启示意义呢?
他们第一期跟着提高了蛇形管焊接成功率,本以为第二期不会再有什么大动作了,可一看就惊了!还能这样扩展业务?!好像也成啊。
于是,厂长直接拿出了一个下午,给全厂的干部开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这篇报道讨论了足足四个小时,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也决定改革成为小团队服务模式了。
如今经过了一个月的磨合尝试,效果非常显著!
他们的客户都反应,这种服务方式更有针对性,现在他们不了解的,需要解决的,沟通的,都知道找谁了,效率提高了不少。
而技术科和供销科的同事也认为,这样一弄,他们更能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沟通顺畅了很多。
所以,江浩急切地要看看,这次燎原厂还有什么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