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面临蝗灾
作者:
爻乂 更新:2024-05-16 19:16 字数:2154
邠州知府赵启明坐在书案后写着即将要发下的公文,朱由检自即位以来一直盯着陕西。
帝国现在有一百多个省,朱由检还是盯着陕西,其次便是河南。
皇上都盯着的地方,更是锦衣卫和都察院的御史们观察的重点。
这两个省的官员也都知道自己被人盯着,每一道政令的下发都让他们有种如履薄冰之感。
生怕把事情弄糟再被锦衣卫盯上,这两个省的官员,从知府和底下的小吏,不求在任职期间能升官,能不出差错就是老天保佑了。
赵启明就是这个想法,今年陕西大灾以邠州最为严重,朝廷现在正盯着他呢,他做什么事都得小心点,他不知道府内谁会是锦衣卫密探。
“大人!”
朱慈烜和王德操并肩走上来后,赵启明才抬头看着这两个人,王德操他早就见过了,他在看朱慈烜。
他惊讶于朱慈烜的年轻,知县在大明官场中虽然不大,但好歹也是个七品官,走到哪儿都得被人尊称一声老爷。
按照朝廷规矩应该是考中举人之后,吏部才会把人派来。
现在科举已经不用了,就算是在学校里,也要成为文科研究生或者理科研究生,并且有做官意向的吏部才会把人派来,而且还是从知县的属官坐起。
看朱慈烜这二十出头的岁数,不可能是废除科举前的举人,更不可能是研究生,那就只能是靠关系当官的。
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能当上知县,这关系是得有多硬?
不过也算他倒霉,被发配到这儿来了,在这儿要是干不好,锦衣卫和都察院那帮长舌妇自会收拾他。
赵启明道:“坐吧。”
朱慈烜和王德操分别坐在下首的位置,赵启明继续低头草拟公文,等写完公文把笔放在砚台上,吹干公文上的墨渍装进信封用火漆封口,加盖邠州知府的公文印章。
弄完这个把信封交给属官,“即刻发出,不要耽搁。”
“是。”
属官郑重其事的捧着信封出去了,赵启明看向朱慈烜,“吏部的公文我已经看过了,远道而来辛苦了,今天好好休息一晚,明天就可以上任了,德操。”
“在。”王德操起身听候。
“不用起来,三水、淳化的情况差不多,你跟朱知县说说你们三水的情况。”
“是。”
王德操坐下对朱慈烜道:“灾情主要是蝗灾导致的饥荒,朝廷正陆续拨粮,粮食紧一紧还是够用的,就怕下边人贪污和赈灾时跟百姓起了冲突。
在我们三水就发生了好几次冲突,索性都压下去了,我这次来就是想向赵知府汇报前天发生在三水的冲突。
差役和百姓都有几人受伤,还好没人死亡,除此之外有一些妖道趁机蛊惑人心。
老百姓对于蝗灾的出现怀有一种恐慌心理,以为这是上天发怒,给人间的警告,就有人趁机蛊惑人心发展道众,更有甚者甚至蛊惑灾民去抢义仓里的官粮。”
“竟有此事!”朱慈烜惊道,“这帮妖道比蝗虫更可恨。”
“谁说不是呢。”
王、赵二人深以为然,赵启明道:“具体的情况就是这样,细节上的事你到任上之后县丞会跟你交代,来人啊。”
一名属官走到堂上,抱拳道:“在,大人有何吩咐?”
“带新任淳安知县去领官服,再给他们安排几间屋子住一宿。”
“是。”
属官转身对朱慈烜做了个请的手势,朱慈烜起身告退。
……
对于如何处理淳化县的蝗灾,朱慈烜到现在也没个头绪,倒是凌小小在出发之前就在皇宫中让宫人找来很多有关蝗灾的书。
从春秋战国到大明朝的几十年里,有记载的蝗灾有四百多次,没记载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场了,光是有记载的平均下来就是每五年发生一场蝗灾。
对于如何治理蝗灾凌小小已经有了办法,在知府府衙的客房里,朱慈烜张开双臂,在凌小小的服侍下穿上了崭新的七品官袍。
戴上了乌纱帽,脱下军靴换上官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朱慈烜咋看咋别扭,他还是更喜欢军装。
“小小,太别扭了吧,这袖子咋还松垮垮的,浪费布料么不是,也不怕虫子钻进去。”
“我看挺好的。”
凌小小笑呵呵的说着,为他理平衣服上的褶皱,看着镜子里的朱慈烜她是怎么看怎么喜欢。
“现在是官服,希望我能看到你穿龙袍的样子。”
朱慈烜有些动容,“小小…”
凌小小抬头看他:“怎么啦?”
“哦,没什么,今晚好好休息,明天我就要去淳化了。”
“嗯。”
朱慈烜穿着官服在镜子前转了两圈就脱了下来,他打开小小从宫里带出来的书仔细看了起来,妖道蛊惑人心是人祸,蝗灾就是天灾了。
小小在他身边,但他不能什么事都依靠小小。
如果将来自己真能大明的皇帝,他将无人可以依靠,历史上蝗灾爆发的很频繁,书上记载,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在浩瀚的历史潮流中,元朝爆发的最为频繁,可见元朝那时候也是最乱的时候,其他朝代因为社会生活安定,农民有时间收拾蝗灾。
相对的,蝗灾不太容易酿成的。
天色黑了下来,昏黄的珠光下,朱慈烜一丝不苟的看着,仔细研读书籍。
这本书是徐光启写的,他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
夜半时分,凌小小迷迷糊糊的从睡梦中醒来还看到朱慈烜坐在书桌边看书,面前的桌上摆着五滩蜡烛燃尽的蜡油。
“夫君,身体要紧啊。”
“你先睡吧,我再看会儿就睡了。”
凌小小坐到床边,莹白如玉的小脚轻轻踢荡,“你不睡那我也不睡。”
朱慈烜轻叹一声合上了书本,吹灭蜡烛,这大半夜的书籍他可不是白看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升起。
他认为自己这个想法没有错,一旦实施成功,将会是利在千秋的想法。